• 京津冀都市圈双核驱动 重新定义新北京
  • 资讯类型:热点关注  /  发布时间:2010-06-08  /  浏览:1035 次  /  

曹妃甸,渤海湾一个沉寂千年的荒凉小岛,涨潮时面积不足4平方公里,却被列入了国家“十一五”规划蓝图。5月19日,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官员透露,《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已经上报国务院,有望年内出台。

  记者驱车来到唐山曹妃甸,强劲的海风中,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填滩造地已基本成型,施工车辆穿梭往来,30万吨级的港口已经建成,载有数十万吨铁矿石的巨型船频繁进港,一座年产千万吨钢的现代化钢厂即将投产,石油码头建设紧锣密鼓……一个310平方公里的工业区呼之欲出。

  而就在3年前,记者脚下站立的这片土地还是汪洋大海,甚至就在今天,汽车的GPS导航系统上仍然显示我们行驶在海平面上。

  从北京开车到曹妃甸,不到3个小时。高速铁路修通后,仅需50分钟,属于典型的“一小时经济圈”。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中,按照“8+2”的模式,以北京、天津为双核,一小时能到达的城市包括:河北省的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张家口、承德8地市。

 

 

  国家发改委于2004年11月正式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2006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将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同时批准其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同年,国务院批准了京津两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北京不再强调“经济中心”,而将发展目标明确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天津则提出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中国北方经济中心”。

  经过7年之久的调研、编制,京津冀都市圈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规划蓝图,有望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极”。可以预见的是,这个新都市圈的崛起,将对提升国家竞争力产生震撼性的影响。

  京津冀都市圈重新定义新北京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决策层认为北京应该承载更多的生产功能,要建设成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于是在北京布局了首钢、焦化厂、棉纺等工业企业。而具有雄厚工业基础的天津却难以更好地发挥作用,河北更是由于两大城市的“空吸现象”,而形成大面积的贫困带。

  从北京、天津两市开车出去,只需两个小时,就能走到一些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6中国区域发展蓝皮书》指出,京津周围贫困人口达到272.6万人。由于历史原因,京津冀地区生产要素向两大中心城市过度聚集,使得区域发展不平衡。反观长三角,上海的地区生产总值与苏、锡、常等周边城市差距并不明显。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北京不堪环境污染、交通阻塞的困扰,并日益受到水土资源和能源的制约,人口压力不断增加。而京、津、冀之间缺乏统一规划,各城市间经济联系淡薄,产业同构、无序竞争问题突出,不但降低了区域整体竞争力,而且各城市都面临着自身难以解决的困境。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综合规划研究项目负责人、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樊杰说:“有效的解决方案是各地错位发展,合理分工,科学布局。”

  真正的转变发生在200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将北京城市发展目标确定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同时保护古城风貌,鼓励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建立并完善适合旧城保护和复兴的综合交通体系。

  第二年,随着国务院先后批复北京、天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两市的定位终于清晰。北京不再强调“经济中心”定位,天津则以恢复其在北方的经济中心为发展方向。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调整,因为它要扭转过去半个多世纪两市形成的不合理格局。如此调整,最终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两地曾有的互补格局,从而真正地在北方地区出现一个不受行政区划限制的共同的经济、社会、文化区域。

  在这一历史性调整中,天津、河北是增,北京是减,因而调整的过程对北京来说更艰难,北京面临的挑战更大。京津两市及周边中小城市如何形成一种互补的产业结构,乃至互补的社会、文化空间结构,需要政府的胆识智慧,也需要民间的融合促进。

  在新的城市定位下,北京开始了以首钢、焦化厂外迁为代表的产业转移,同时发挥历史文化优势,着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总部经济和现代高端服务业;天津则承接了空中客车A320总装线、百万吨乙烯工程等重大项目;而周边的唐山、保定、廊坊等城市努力建设中心城市产业转移的承接地。

  北京把经济中心让位给天津,把大量工业项目转移到京津冀腹地,会否给北京经济带来挑战?北京市发改委前副主任王海平的回答是,没有挑战,只有机遇。

  他认为,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北京和天津各自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形成了具有各自特点的经济格局。

  “我们非常愿意看到天津能够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王海平说。天津在中国北方发展中具有很大优势。天津的发展,尤其是国务院批复建设滨海新区,对北京来说是机遇,将为两地合作提供更大空间,并将惠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北京的定位正在经历“去经济化”。王海平说,北京将从实际出发,适应中国经济发展大格局,积极参与环渤海地区的发展。去年北京和河北首次签署了关于加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的备忘录,确定双方将在交通基础设施、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能源开发等九方面进行深度合作,该协议被认为是区域协调发展的破题之作。这意味着北京在与兄弟省市的合谋发展方面进入到了新的阶段。

  第三极增长:破除“产业悬崖”

  “先进的特大城市、落后的腹地,是京津冀都市圈整体布局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综合规划研究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权威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分析说,长期以来,京津两大核心城市与周边地区在发展上相互脱节,彼此间的空间联系松散、薄弱。周边中小城市特色不突出,产业承接能力不强,使得这一地区产业梯度落差过大,甚至形成“产业悬崖”。

帮助说明 | 法律声明 | 关于我们 | 收费标准 | 联系我们 | 留言咨询
河北时尚城市资讯广告传播有限公司涿州分公司 地址:河北省涿州市清凉寺办事处冠云路南1幢1-1号邮编:072750
网站运营热线:189-1129-5559
网站客服QQ:392090674 微信18911295559
冀ICP备17008880号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