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小镇 不是做概念 需要真心实意的行动
  • 资讯类型:本地楼市  /  发布时间:2016-12-05  /  浏览:15164 次  /  

和讯房产消息 小镇的概念火了,仿佛一夜之间,各大地产商都在做小镇。赋予一个楼盘、一个社区以小镇的概念并不难,难的是脚踏实地、长长久久地以一种公益之心、而不是功利之心打造自己心中的桃花源。真的存在这样一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邻里亲如一家”的地方吗?有的,它就是国内最早在地产业界使用“小镇”概念的福建泉州聚龙小镇。聚龙小镇诞生于2007年3月,再过不久,即将走完它的第一个十年。究竟是怎样的原因,这个社区会吸引到国内文化界、学术界20余位专家学者关注的目光,让大家汇聚在北京大学,以聚龙小镇为样本,共同探讨公共生活的文明再造、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实践、中国人的道德与心灵生活?又是怎样的原因,使与会嘉宾和观众忽而沉思忽而动容,忽而欢笑忽而落泪?

  2016年12月3日,中国致公出版社在北京大学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研讨会:“文化中国的生活实践”——聚龙小镇创镇1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这就是我想过的生活》新书分享会。
  聚龙小镇位于福建泉州惠安西部黄塘镇聚龙山下,创始人郭无争、郭振辉携手本地多位乡贤于10年前开始建设,在现代“理想生活”和“社区文明”的构建上做了诸多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小镇在物理意义上,被称为当下文旅地产的“四大神盘”之一,在文化意义上,则被学者誉为“用儒家文化塑造的社区精神共同体”。
  研讨会上,包括历史学家阎崇年,经济学家刘守英,社会学家郭于华,法学家许章润,建筑家东梅,文化学者阎雨、逄飞、澳大利亚学者Dr.Daniel等来自国内外以及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从社会学、人类学、建筑学、社群伦理、传统文化、生活美学等不同角度对聚龙现象做了深入、立体的探讨。
  首先,中国致公出版社社长王舜平致辞,为与会者介绍了他眼中文明、美丽的人间桃源聚龙小镇,并谈及了出版《这就是我想过的生活》一书的缘起和过程。而后,学者萧三匝主持了研讨会第一阶段的主题讨论,讨论围绕“社区治理再造中国式公共文明”的话题展开。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郭于华教授认为,社会管理中,自发的、自组织的、而又规范有序的过程,有助于实现社区自我管理,进而形成社会的良性运行。这也正是聚龙现象特别有意义和有启发性的地方,它给我们这个社会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样板。它不只是一个社区,而是一种自发秩序形成的扩展过程,这个过程对我们整个社会管理提供了参照。人们可以从聚龙小镇学习到如何参与建造一个良序社会,可以借鉴小镇的创新精神、参与精神以及社区自治理念。当下中国,社区是当代中国社会重建的一个基本着力点,聚龙小镇为我们提供给了一种可能性。
  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刘守英反思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认为城市化既不能以土地为中心、要地不要人,也不能过于以政府为主导导致其他组织发育空间的缺乏。只有尊重“人”、让“人”真正落地到城市生活中、参与到整个城市的发育过程当中的城市化,才能避免公共空间治理方式的薄弱。通常从底层“长”出来的城市,更具长远性,要素配置合理,公共空间也有一套非常严谨的治理秩序,比如聚龙就有“业主文明公约”。未来城镇如何“生长”出来?期待聚龙小镇经过十年乃至更长时期的探索,为整个中国的城市化模式多提供一个案例,提供一个与我们目前这个“从大城市到特色小镇再到美丽乡村”的路径不同的城市化模式。也就是说,小镇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其独特性与多样性,因为多元共存才是美,参差多态才是幸福的本源。
  人民大学党史系副教授宋少鹏认为,聚龙小镇最值得探讨的是它如何通过景观认同、公共生活建构以及“机构忠诚”(比如聚龙业主对社区各管理机构高度的内在认同)来培养地方认同感和身份认同感。另外值得关注的还有在小镇安居之外如何乐业、女性在社群中起到的连接作用、公共生活的培育和所提供的“情感劳动”等。来自聚龙小镇的女业主则分享了她们自己的小镇公益生活。
做小镇 不是做概念 需要真心实意的行动
  清华大学法学教授许章润认为,一镇之治可窥一地之风尚,聚龙小镇的生活实践,带我们回到生活的一个基本出发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伦理社会的样板,从陌生人到邻里相亲共存共融的社区,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和人文生态完全通过一种民间习惯法在维持,通过礼俗的约束力、一套有伦理牵制的生活规范来维持。国家之外要有社会,社会正由无数自治的社区所组成。
  第二个环节的主题是“重塑国人心灵气质与道德感”,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的车凤老师主持,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阎雨、中国文化报理论部主任高昌、北京别处空间主任建筑师东梅、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地景建筑与环境规划系研究员高树仁以不同专业特长参与研讨。
  阎雨先生从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特质、文化变迁背景下的生活模式的嬗变,梳理了聚龙现象所指向的“家国天下”,如何由家而国,由物质家园通达精神家园。
  高树仁先生认为,泉州与台湾非常接近,小镇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继承非常有意义,除了建设一个新社区之外,如果聚龙小镇能对闽南文化的传统也做一些保存、保护和发展,让台湾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还能看到这些文化遗存,相信对两岸民间交流发展也会有很大帮助。
  东梅认为,聚龙小镇在局部把一个陌生人社会变成了一个拥有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的、相对熟人的社会。小镇通过文化的方式进行自我管理是一种幸运,带头人能坚持梦想更是小镇的幸运。下一个阶段,小镇长久的生命力一定不只是生活,更是一种复合生命力,聚龙的有幸是因为它由同缘者聚集,从无到有,它的再成长离不开宽容与复合性。
  高昌先生认为,伴随现代文明而来的诸多弊端和缺憾,带给我们心灵的不应该是敌视和仇恨,而应该是更加强烈的对和谐、友爱、共享的向望和追寻。聚龙小镇的青山绿水固然引人关注,而小镇居民以森林、湖泊、运动、人文为主体的生活状态,则更加令人神往。这个最有人情味的生活圈中那种没有陌生,心有所安、情有所归的生活实践,是一种对理想化了的人生美学的勇敢坚持。十年不长,小镇却已经成型为一种生活美学的研究样本,彰显了一种思想空间的学理框架,浓郁的实践热忱并没有减美学建构上的严谨和美丽。接下来更重要的是坚守和推进。聚龙小镇的社会探索强化了诗歌、哲学和想象力之间的美感通约性,同时缩短了都市文明和农耕诗意的精神落差和文化隔阂。
  逄飞老师在发言中谈到,“人而能群,群而能神”,聚龙小镇把人性当中良知的、公共性的、普遍有感召力的东西发扬了出来,从社区的自组织、从人文精神的培育,从社会的形态发展,从人文教化角度来讲,对于未来中国,这个地方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微观实践。
做小镇 不是做概念 需要真心实意的行动
  第三个环节是开放式座谈,由历史学家阎崇年,中华民族团结促进会经济贸易发展委员会会长凌子,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汪剑钊、澳大利亚学者Dr.Daniel组成。专程从聚龙小镇赶来的10余位业主也与这些曾经到访聚龙小镇的专家们进行了互动交流。
  阎崇年先生谈及他在小镇的见闻观感时,结合他丰厚的人生阅历,用四个要点归纳了对聚龙小镇的评价:以人为主,以文为魂,以德为风,以邻为亲。凌子会长从感动、感恩、参与三个方面介绍了她两次到访聚龙小镇的点滴细节。汪剑钊教授则用自然、家园、诗意概括了小镇的气质,认为小镇很重要的工作就是重建了我们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到信任。澳大利亚学者Dr.Daniel则认为,聚龙小镇已经找到了中国化的生存哲学和生活方式。
  聚龙小镇的业主们为与会者讲述了他们在小镇生活的诸多经历和感受:原福建省警官学院副院长叶祥霖教授给大家讲述了他自创的《我们的聚龙多美好》的歌曲创作背景,小镇爱心顺风车的发起人洪德换则给大家讲述了小镇如何聚集起现在五六百辆顺风车的过程。《这就是我想过的生活》一书中写到的很多明星业主,微姐、张继红、荚晓静等也分享了自己在小镇的爱心生活和幸福体验。
  活动最后,聚龙养生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振辉做了总结发言《十年砥砺,不忘初心》,他回顾了小镇如何从最为贫困的“地瓜县”——惠安西部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里崛起,回顾了十年以来聚龙团队如何一路艰辛、不忘初心,把改变家乡的梦想变为现实,“十年磨一镇,十年,我们只做聚龙小镇,今后的日子里,我们依然只做聚龙小镇。把小镇做好,已经不单单是一份桑梓情怀的实现,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这是一个执着的梦想,也是一个行进中的故事,除了聚龙小镇模式的复制可能性和社会意义,它留给世人最多思考的或许集中在两点上:对于以逐利为本的中国房地产业来说,是否可以再更多承担一些社会使命,能为百姓的安居和幸福带来更多的福祉,而不仅仅以小镇的概念为噱头进行炒作?对于我们每个个体生命来说,究竟什么才是我们真正应该选择的生活?
帮助说明 | 法律声明 | 关于我们 | 收费标准 | 联系我们 | 留言咨询
河北时尚城市资讯广告传播有限公司涿州分公司 地址:河北省涿州市清凉寺办事处冠云路南1幢1-1号邮编:072750
网站运营热线:189-1129-5559
网站客服QQ:392090674 微信18911295559
冀ICP备17008880号
回顶部